县委 县人大 县政府 县纪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关于“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案
浏览次数:3355      发布时间:2023-08-18

根据县委印发的《政协寿县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寿发〔2023〕4号)精神,县政协组织开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题调研。并于7月28日召开县政协十七届九次常委会议进行充分协商。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优化发展环境,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聚焦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生产能力;聚焦农业产业新技术,加快品牌建设;聚焦农业产业社会化,强化服务水平。但围绕产业振兴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布局谋划不完善,产业规划不到位。《寿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明确,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资源特点、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围绕粮食、畜禽、水产品、果蔬、草制品、豆制品等优势特色产业,联动农业二产、三产,加快形成“两核两带三区”的乡村产业布局。但通过调研发现,有不少乡镇没有围绕规划,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特别是在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时,没有树立“一盘棋”思想,研究制定一批专项规划、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造成“有规没划”的局面,没有形成“多规合一”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产业特色不鲜明,规模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优势尚未显现,缺乏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支柱产业。仅有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个(隐贤镇姚集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板桥镇清真村)。二是以粮食、蔬菜、寿县白鹅、板桥草席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培育发展不够充分,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生产,比较优势不明显,长期存在着同质竞争、各自为阵的态势。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不快。截至2022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05个,乡镇平均不足5个,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对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支撑作用有限。

(三)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附加值偏低。我县农业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9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为初加工企业,从事精加工和二次加工的企业少,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15家,特别是畜牧业深加工发展滞后。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发育不足,在农产品仓储、物流等环节存在断点,特别是产销结合程度低,表现为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如寿县现有86家粮油加工企业,绝大多数为原粮加工企业,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小农户分散经营和农产品集中流通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存在模式单一、规模小、同质化、经营分散,产业链条短,企业利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

(四)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活力不强劲。全县目前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2家,虽占淮南市半壁江山,但是企业单体规模不大,截至2022年底,产值过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2家;全县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9家,存续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社2958户、家庭农场1032户。全县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9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与我县的农业体量不匹配,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过高,农村资源变资产改革的成效不大。贷款难成为发展乡村产业最突出的堵点和痛点之一。二是农村土地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甚至不少土地闲置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严重不足,无发展产业用地的矛盾突出。三是产业项目带动效益不明显,产业帮扶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发了之”现象,经营主体带动效果不佳。少数扶贫车间没有带动脱贫户或带动的户数很少,有的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五)产业融合不紧密,区块建设不协调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依然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上,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利润多流入销售环节。产业融合层次低,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无法产生较高的附加值。农产品产业示范区块建设速度滞后,特别是北部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分散,产业集聚度低,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在2018年至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9.64%、18.82%、19.54%、20.85%和14.1%,收入结构五年变化不大,可以看出产业利益联结带动不明显。

二、有关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推进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进一步完善县级发展规划,修定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形象。“一粒米”带动一乡人。我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产品众多,要想将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重点打造“中国好粮油”“安徽好粮油”“寿州大米”公共品牌、“八公山”地理标志品牌及“安丰塘”遗产地品牌,树立富有特色的产品形象,提升我县乡村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围绕板桥清真村、隐贤姚集村的全国和全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加快当地“土”产业发展步伐。围绕寿春镇、八公山乡的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堰口镇魏岗村、八公山乡郝圩村、安丰塘镇安丰村的安徽省特色旅游村,小兰草生态农场、聚红盛农庄、宝根园生态农庄的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等休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寿县全域旅游产业品牌发展。

三是强化“双招双引”,延链条升价值。立足于我县食品原料优势,大力推进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围绕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双招双引”,加快新项目落地速度,不断提升本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质量。比如:对大米适度加工,以稻谷副产品为原料,发展米糠油、能源产品等深加工产品。积极推广小甸镇杨圩村的“党支部+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经济合作模式,推行“土地入股到村、村级经营、按亩分红、利益共享”运营模式,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拓展联农带农机制渠道,实现群众增产稳收。同时加强与地方高校与科研所的合作,全力推进“面向采购”帮扶,通过技术创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革新,提高精深加工的能力,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农民获利更多。

四是壮大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标准,根据全县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加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速度,择优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要探索采取收购、兼并、融资等手段尽可能地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小规模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壮大企业规模的方式,培育出更多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乡村产业质量稳步提升。

五是优化要素保障,建设区块中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要充分挖掘利用乡镇周边存量建设用地,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各乡镇拆除现有空置厂房、学校,腾出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产业项目。要推进城乡融合类村庄建设,做好村级规划修编,整合、归并零散建设用地,并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到发展乡村产业项目上,让宝贵的土地资源活起来,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打造粮油深加工、蔬菜加工、豆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当地支柱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建成集聚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不同产业区块发展中心,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六是加强人才培养,注入创新活力。乡村振兴,以人为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大力倡导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通过高等院校与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下乡活动,将更多、更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培养更多现代新型农民。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提升等方面更多的向乡村倾斜,吸引更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政策支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在外的乡土能人、乡贤积极回乡建设和创业,为农村建设发展吸引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