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 县人大 县政府 县纪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今天是:
管理需要尊重
浏览次数:4440      发布时间:2007-05-31
      管理,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在现代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管人、管事、管财、管物以及管科技、管信息等等。其中,管人最为重要,也最能体现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因为事情和工作是人做的,把人“管”好了,搞好其他方面的管理就有了基础。而要管好人,就必须尊重人。懂得尊重人,是管理者的一种重要素质。  有一种观点认为,管人就是居高临下,“我说你听”。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前提,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首先是人格平等的主体,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和权利。从词源的角度考察,“管”在古汉语中有“钥匙”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话:“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这里的“管”,指的就是钥匙。是钥匙,就要开锁。用在管理学的层面,就是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打开人们的心扉,激发人们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尊重人,仅仅把下属看作被管束、被看管甚或被管制的对象,并带着这样那样的“绳子”、“尺子”甚至“铐子”去对待下属,其管理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尊重下属,首先表现为平等待人,尊重下属的人格。平等待人是尊重人的基础与前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在坚持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处理与下属的关系,管理者才能真正赢得下属的尊重,从而有效地实施管理。反之,颐指气使、粗暴僵硬,只能使被管理者感到屈辱,要么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要么言行不一、阳奉阴违。同时,也可能使管理者自身处于孤立境地。显然,这是无益于管理的有效实施和工作的顺利开展的。  管理者往往又是决策者。管理包含着决策,决策实施离不开管理。在社会分工与合作高度复杂化的条件下,管理者要做到有效管理,就必须正确决策。而要做到正确决策,就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而应当依靠集体智慧。因此,我们党一直强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和建议。“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到不同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人们难免会感到不舒服,但只有听得进、容得下这些声音,才能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决策。  尊重,常常与理解相伴而生。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说明理解人是对人的最大尊重,最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调换位思考,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对于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就是从被管理者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其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努力做到用得其人、用人所长,而不强人所难,不求全责备。同时,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难处,在下属取得成绩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赞美,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增进理解、体现尊重,最大程度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的同志可能担心:强调管理者与下属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会不会使前者失去威信?事实上,管理者的威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人格魅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懂得尊重人,学会欣赏人、赞美人、激励人,正是管理者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仅不会影响反而会提升其威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管理者无疑应当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实际行动,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