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447 发布时间:2025-04-10 |
为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与合肥一体化发展,2022年3月,按照合肥和淮南两市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寿县与合肥经开区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以来,已引领带动我市寿县新桥片区招引科博达、雅虎、蔚来等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52家,签约的总投资达212.96亿元,科创区已经成为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成功入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评选的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但当前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体系还不完善。科创区整体的产业规划、雨污水管网、集中供热等专项规划还不够完善;产业招商图谱需要加快编制,上下游产业链积聚效应初步形成但还未达预期。
二是组织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科创区组织机构虽然已经省编办批复,但仍未组建到位,仍由合肥经开区代管,我市仅有少部分人员参与管理,行政不对称、目标不对称、机构运转不畅等问题很突出。特别是科创区落地企业,依然存在注册地在合肥经开区,实际生产在科创区的情况,这将给科创区独立核算和双方利益分成带来重要影响。
三是建设资金尚存困难。科创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受融资思路、融资方式等影响,科创区在重大基础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还面临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难题急需破解。
四是利益分成机制尚未形成。按照双方约定合淮两市“对经济发展类、创新驱动类的经济指标,按照科创区完成实绩情况5:5分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对接主体、落实机制、指标核算等诸多问题,每次申报统计都需要双方多次协调沟通,导致双方分歧很大。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编制高水平产业规划。按照科创区工业产值不低于3000亿元目标,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实施区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会同合淮两市招商部门重点开展“三大电”“六小电”等核心配套项目的招引,引进共用零部件配套项目和设计、检测等配套服务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与集成电路产业融合发展,引进汽车芯片、控制器、智能座舱等上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提升科创区产业能级,推进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
二是等高推进建立合作组织机制。当前科创区合作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高效组织领导机制保障。要按照省批复科创区机构的意见,会同合肥经开区共同选派精干人员,等高组建独立高效的科创区管理机构,我市要尽快选派优秀县处级干部参与班子建设,并且内设机构也要选配淮南干部参加,深度参与科创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推进科创区组织机制高效运转。
三是多措并举筹集建设资金。动态编制资金平衡方案,抢抓专项债等金融工具窗口期,确保申报项目的成熟度及资料的准确性;通过申报棚改、争取国家专项金融工具和政府专项债、探索项目代建回购及F-EPC工程管理模式等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合作平台公司向实体化运营,以资本纽带、市场逻辑,承接合作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投融资功能,强化自我造血、成片开发能力;多渠道破解资金制约,满足科创区项目建设需求,统筹安排科创区土地返还款及合淮公司注册资金及时到位,保障科创区快速建设发展资金需求。
四是全力推动自上而下利益分成机制。市县区联动合力推进建立平等分成机制;要从市级层面,由投资、产值、税收、科创等指标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统计部门提出利益分成具体办法和流程,报请省级对口部门批复同意后,具体由科创区负责落实。此外,从更加长远合作需求看,要尽快推进解决部分产业项目落地在科创造区,而注册地不在科创区的问题,切实将所有产业项目注册落户在科创区,真实反映科创区建设和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