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563 发布时间:2025-08-25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断取得新成就。以寿县为例,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100%;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各2个;建成国家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省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2个;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级现场初验。
但我市在推动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短板弱项。
为此,建议:
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升中医诊疗水平。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及时足额拨付医保款等有关资金;财政及时给予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基本工资保障;重点推进中医国医楼、康复楼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和村卫生室标准化中医阁建设;市、县(区)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在市、县(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全面配备中医诊疗设备,集中开展基本医疗、智慧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倾力打造中医品牌专科,重点扶持针灸康复科、中医骨伤科等中医重点专科,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技术特色优势,提升临床疗效;积极探索推进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依托中医院独特优势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医养综合体,满足老人养老和医疗护理双重需求,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二要强化人才建设,建立中医专业队伍。赋予医疗集团编制使用、人员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人社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将中医药人才列入政府重点人才引进项目,力争引进“长三角”和国家名老中医,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同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中医药三甲医院交流合作,争取支持,通过选送中医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等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为契机,推动师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储备后备力量。同时根据现有在岗医务人员数量,及时调整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比例,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待遇,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扩大中医药融合度,推动中医多元发展。具备一定条件的乡镇可结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着力推广和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文旅部门可以“刘安点丹”典故、“八公山豆腐文化”等为切入点,利用我市资源秉赋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